作者是 纪录片《梁思成 林徽因》编导。
纪录片拍摄期间,我对摄制组清一色的二十几岁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说:“去,以后都要当爹的,每人买一本《梁启超家书》。读读,看看人家怎样当爹的!”
如此一大学者:启蒙思想家、政治活动家、国学大师、现代传媒的开山鼻祖……,以短短56岁之龄,在留下煌煌148卷《饮冰室合集》之外,更是在近30年时间里,给自己的子女留下300多封洋洋洒洒的家信。读这些信,你会感受到一位父亲肆无忌惮地铺撒着自己为父的爱意,(这可是发生在100年前,传说中的人吃人的封建传统礼教社会)。在写给孩子们的每封家书中,父亲总是在他们面临事业选择、感情波折、人生困顿之时,最及时地,将自己的人生感悟,用最温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。
爹爹信中说,“ 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,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;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,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,不能领着我的教训,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,也消减不少了。”这么和孩子说话……令人惊诧啊!
娄伟问,“还有这么自作的爹啊,他们家孩子还不逆反??”今天的爹,哪个不是诚惶诚恐地担心被孩子瞧不上。当爹的,敢出言如梁启超者,鲜有。
再来一段自作的:
“人之生也,与忧患俱来,知其无可奈何,而安之若命。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,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,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,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,糟蹋我的身子,妨害我的事业。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,但不可不努力学习。”
梁启超何等人也?神童!12岁中秀才,17岁中举人,后,弃科举而随康有为变法,戊戌政变失败流亡日本后,观世界风云,著叱咤文章。他不仅是国学大师,同时,致力倡导西学。他认为是 “有系统的真知识”方为科学精神。就是这个年轻人,以非凡的活力,成为万马齐喑年代的异数,成为古老帝国革故鼎新的先锋勇士,引领一代风骚。他的思想,传统与现代交织,激进与稳健更替,一生多变,常“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”,生命像一条激流,永不封冻,时时浪花飞溅,涛声如歌。
这样一位挥斥方遒的爹爹, 对付区区几个毛孩子,我想……自然是easy!
先看一封他给女儿思庄的信。当时,思庄同两位哥哥思成、思永一块在美国留学,即将选定专业:
“你今年还是普通科大学生,明年便要选定专业了,你现在打算选择没有?我想你们弟兄姊妹,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,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,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?我很你以生物学为主科,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,而且为哲学社会学之主要基础,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,于女孩子极为合宜,学回来后本国的生物随时可以采集试验,容易有新发明。截到今日止,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(男子也很少),你来做一个“先登者”不好吗?还有一样,因为这门学问与一切人文科学有密切关系,你学成回来可以做爹爹一个大帮手,我将来许多著作,还要请你做顾问哩!不好吗?“
不久之后,爹爹得知女儿对生物学无甚兴趣,急忙致信——
“庄庄,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,既已如此,为什么不早同我说。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,往往事半功倍,你离开我很久,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,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,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,用姊姊哥哥当顾问,不必泥定爹爹的话,但是新学期若已经选定生物学,当然也不好再变,只得勉强努力而已,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针路,所以赶紧寄这封信。”
一生主张兴趣主义的爹爹,岂能让自己的女儿选择没有兴趣的专业?梁思庄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系,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,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主任。(推荐大家读梁思庄女儿吴荔明撰写的《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》,其中有关她母亲的故事,感人至深。)
如此爹爹,何来儿女逆反?
梁思成在美国宾大建筑学系学习,终日伏案绘图,课业繁忙。父亲写信:
“关于思成学业,我有点意见,思成所学太专门了,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,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,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,如音乐、文学、美术等。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,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,太单调的生活,容易厌倦,厌倦即为苦恼。”
在梁思成即将学成归国前夕,父亲去信:
“现在觅业之难,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。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,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,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,也不必失望沮丧。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,我们须终身不许他入侵。”
有了这样一位爹,梁家子女也不负父望,只管成才了。
梁启超五十六岁因医疗事故不幸毙命,天妒其才。惜哉!痛哉!
本纪录片的主人公是梁任公的长子梁思成,任公离世之时,梁思成刚刚学成归国短短几个月后。归国前,父亲写到——
“思成,这几天为你们聘礼,我精神上非常愉快。你想从抱在怀里的“小不点点”,是经过千灾百难的。一个孩子盘到成人,品性学问都还算有出息,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,而且不久就要返国,回到我的怀里,如何不高兴呢?”
海外留学四年,爹爹欣喜地盼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身边……但就在梁林回国和爹爹见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,梁思成和新婚的妻子林徽因一道远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。第二年的一月,爹爹病逝。
梁启超是这个家庭的一棵参天大树……至此,28岁刚刚留学归来的梁思成就要开始独立承担作为长子的重任。当年,梁思成归国就业,弃“温柔乡”清华,而远赴东北大学任教是爹爹的主意。我总是禁不住地去想,假如梁启超不是那么早去世,梁思成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?
呜呼矣,《梁启超家书》我是推荐出去了,可这又哪是吾辈可以学会的了的,想在孩子面前叱咤风云,说一不二,或者再顺便教出几个院士孩子,那得先把自己弄成梁启超啊。
我想,前无此爹,后也无此爹了。